接上篇,咱們知道了開標之后,按照 24 清單的規定,還真能修改投標報價。
這個“投標報價澄清”環節既能防控風險,又能讓投標人修正失誤,聽著很美好對吧?
但關鍵問題來了:什么時候澄清?改價之后還能動投標總報價嗎?
今天,咱們就接著嘮。老規矩,我來幫大家梳理總結造價知識,大家每天花幾分鐘學習就行。
到底什么時候啟動澄清或說明這個環節呢?
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 “風險防控黃金期”:開標之后(所有報價都公開了),正式確定中標人之前。這就好比高考閱卷結束了,但錄取通知書還沒發下來的那段時間。
在這個特定時間段里,招標方會拿著各投標人的報價單仔細 “找茬”,比如說:“A 公司,你這個綜合合價與清單數量、綜合單價不匹配!”“B 單位,消防系統報價漏項了吧?” 而投標人必須在限定時間內書面給出合理解釋說明。要是拖到簽合同后才發現這些問題,那造成的損失可能就難以挽回了。
所以 2024 新標準把這個時間段稱作 “風險防控黃金期”,它既能保護招標方不被問題報價坑害,也給了投標人及時修正失誤的寶貴機會。
最后一個關鍵問題,投標報價澄清后還能改總價嗎?
這里面的操作堪稱 “魔幻”。投標總價就像被強力膠水粘住了一樣,原則上不能隨意變動,但可以給有問題的單價貼上 “補丁”。不過這個 “補丁” 可不是隨便貼的,它只能用于工程量數量增減或者工程變更的計價情況,原來的合同量依然得按原價計算。
打個更形象的比方,你去餐館點了 5 盤餃子,每盤 30 元,結賬時發現單價可能有問題。老板說:“總價 150 元不變,但后續加菜的話,新上的餃子按 20 元算。” 這樣既保證了原來交易總價不變,又給后面加菜定了個合理價格。再看工程中的例子,原本電纜報價 90 元 / 米,總價是 500 米 ×90 = 45000 元,經澄清確定合理價為 60 元 / 米。在不考慮工程量浮動范圍影響的情況下,投標總價 45000 元不能更改,這個 60 元的價格在以下情況使用:當工程變更時,比如原計劃鋪 500 米,后來要加鋪 100 米,新增的 100 米就按 60 元算,原合同的 500 米仍按 90 元計算,結算價就是 500×90 + 100×60 = 51000 元。
小結一下,這種 “價格雙軌制” 既保證了投標總價的嚴肅性,不能隨意出爾反爾,又給實際施工預留了靈活操作空間。2024 年新標準特別強調,這種修正價格要同步寫入合同附件,成為后續結算的"尚方寶劍",發揮大作用!
最后總結一下,24 清單 3.5 節 “投標報價澄清或說明”,就像是一張公平透明的 “價格談判桌”!投標報價澄清與說明,為招投標雙方搭建起了一座透明的溝通橋梁。它既不是招標方單方面壓價的 “一言堂”,也不是放任投標人隨意亂報價,而是通過專業的對話交流,達成價格共識。這種機制既能有效防范惡意低價搶標,又能避免高價虛報,最終讓工程質量更有保障,工程款結算也更加順暢。
最后留個課后作業,大家結合今天的視頻內容,再去研讀一下術語2.0.18條“合同清單”,你有新的發現嗎?另外,對以上 “投標報價澄清或說明” ,您還有哪些不同見解呢?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咱們一起交流探討!